2025年10月1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精神,作为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层面重点活动之一,由“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秘书处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国调味品协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协办的“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外交办公大楼三层多功能厅成功举行。
本次大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工程院等多个部委及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行业协会代表、企业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在食品产业中的实践路径与发展前景。
一、凝聚共识,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图为张峰副司长致辞)
在大会开幕式上,受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张峰发表致辞。他强调,食品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与安全联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对新形势下的治理挑战,张峰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建设“智慧食安”大脑,强化科技赋能;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升级;三是推动协同创新,构建共治格局;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全链条监管效能,全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张蕾蕾在书面致辞中,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对于驱动食品产业质量变革、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为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图为宫国强副司长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系统阐述了以标准与健康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核心在于:一是坚守安全底线,通过动态调整添加剂、推广数字标签、构建智能监测网络,为产业筑牢发展根基;二是驱动创新升级,通过高效审批“三新食品”特别是合成生物原料,为产业开辟全新增长空间。他强调,未来将继续贯彻“大食物观”,以更严谨的标准、更智慧的风险监测和更普惠的营养服务,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食品产业基础。
(图为任发政院士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从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度,揭示了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质量内涵,他认为,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全程可追溯;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营养需求;先进检测技术可以为食品安全和营养评价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这些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重塑食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王新在致辞中从国际交流与行业协同的角度,阐明了合作共赢是激发产业新动能的关键路径。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他提出,要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通过政府精准监管、产业协同共治与科技创新融合,构建更安全、稳定、透明的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协会将携手各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食品产业注入新活力、塑造新优势,共同推动我国食品产业迈向生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代表系统介绍了首都食品安全治理的创新实践。他表示,北京已连续6年获国家食安考核A级,并通过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打造“阳光外卖”与“中央厨房+微厨房”等模式,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同时,北京以优化服务激活产业动能,为公园、博物馆等民生餐饮点办理经营许可,并举办“营商环境会客厅”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持续以高标准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二、强化质量支撑,夯实食品产业发展根基
在“强化质量支撑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环节,多位嘉宾分享了前沿观点与实践。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朱泽闻系统阐述了以“全程质量控制”理念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的实践与成效。发言指出,该理念已形成覆盖29个省(区、市)的试点网络,并通过建立China-GAP与CAQS-GAP梯次技术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从源头到上市的全过程精准管控。目前,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录数量已达7309个,并出具近6000份营养品质鉴定报告,有力证明了该路径是提升生产管理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振消费信心的有效举措。未来,中心将持续深化全程质量控制,加快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与管理体系。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相杰介绍,双汇坚持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通过40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勇于突破的发展之路。新时期,双汇依靠科技力量,通过搭建KQI食品安全管控系统、推进设备自动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升级各环节管控,全链路赋能食品安全与效能提升,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双汇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把数字化、智能化等科技发展成果应用到肉类行业的升级中,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食品产业注入新动能。
广州医药集团总会计师唐和平演讲主题为“强化质量支撑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食品是维持生命健康的基石,药食同源食品承载着“药食同源、医养结合”的传统智慧,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广药集团作为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该食品领域始终将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旗下药食同源产品王老吉凉茶,连续多年稳居百亿级销售的超级大单品。药食同源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行业和消费的支持。以质量为支撑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要做好:科学谋划,抓住发展机遇;聚焦关键环节,构建质量体系;政府引领凝聚合力,共筑长效机制。
三、智慧监管与全程管控,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在“加强食品全链条监管,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环节,监管与技术的融合成为焦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检测司公服处处长陆增表示,面对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型食品检验需求,正创新推行“一单一库”监管模式。该模式通过发布必须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项目清单、允许机构在风险可控下开展非标准方法检测、并对急需领域实施“沙盒监管”试点,精准划分监管边界,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食品营养与品质评价等创新检测活动提供发展空间,有效破解传统许可制度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代差”难题。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提文赞则聚焦于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分享了保障果品品质与安全的具体实践与行业洞察。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是推动产业向更高形态、更优结构、更强竞争力发展。对于果业而言,就是要实现从单纯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品牌和效益的转变,从提供初级产品向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延伸。解决果业持续、快速发展瓶颈,为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谢云飞在报告中着重从科研前沿角度介绍了人工智能深度重塑食品安全与质量管控体系。介绍了AI技术辅助可实现新发危害物等指标的快速筛查,大幅提升监管效率;基于深度学习的器件与技术开发,实现了对食品新鲜度等指标的精准预测与全流程品控;基于海量精准资源构建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正成为行业新基建,为风险预警、工艺优化、精准营养等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有效对接国家食品安全战略与食品工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展现了科技赋能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成效。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璐认为,面对传统检测“事后补救”模式的滞后性,“数智检测”正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实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警”的范式跃迁。她强调,通过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可实现风险预警前置、产线实时优化与数据透明溯源,将质量安全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品牌信任资产。面对标准不一与中小企业投入较高等挑战,她呼吁共建行业数据标准、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以“政、产、学”三方共振加速数智检测的规模化应用,共同赋能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跃迁。
茶姬(上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监程鑫分享了以“标准化、透明化、体系化”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实践。企业通过建立“总部-分公司-加盟商”三级管控模式,实现从原料到门店的全链条质量把控;率先推出“营养选择标识”与“低GI标识”,引领行业健康透明消费;并积极参与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数字化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推动东方茶饮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现代茶饮选择。
四、检验检测赋能,引领营养健康新未来
最后的压轴环节“检验检测赋能营养健康,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聚焦于产业价值升维。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总工程师宋桂兰表示,检验检测是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她强调,食品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乎人民健康,须以科技手段确保其感官品质、营养功能与绝对安全。我国已建成由政府主导、第三方市场、企业自检与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强大检测网络,相关实验室超万家,为食品从研发创新到市场流通的全链条提供了坚实保障,真正守护人民群众“从实验室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梅里埃营养科学集团代表表示,儿童肥胖、过敏等慢性病增长,与饮食“超加工化”、环境“化学物鸡尾酒”效应相关,这也推动食品产业竞争转向“质量与健康”。作为百年企业旗下板块,梅里埃布局全球32国140余家实验室,提出检验检测需从“安全保障”转向“健康导航”“终端合规”转向“全程透明”“单一指标”转向“系统评估”,愿以科技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守护餐桌安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代表表示,SGS以国际检测技术赋能食品营养升级,助推“健康中国”战略。通过精准营养分析、功能性验证与数字化追溯,助力乳企、植物基、功能性食品等创新产品合规上市,提升消费信任。同时,依托全球网络,提供出口合规服务,助力“中国营养”走向世界,推动食品产业向高质量、高价值、高信任迈进。
本次大会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思想交流平台,成功汇聚了各方智慧,展示了创新实践。
(图为会场全景图)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强化全链条质量支撑,深化智慧监管与社会共治,是食品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将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更大力量。